將欲取之,必先與之的成語故事

拼音jiāng yù qǔ zhī,bì xiān yǔ zhī
基本解釋要想奪取他一些什么,得先給予他一些什么。
出處西漢 劉向《戰國策 魏策一》:“將欲敗之,必姑輔之;將欲取之,必姑與之。”
將欲取之,必先與之的典故
春秋時期,晉國當權貴族智伯倚仗權勢向魏桓子強行索要土地。魏桓子的謀士獻計,同意給土地,這樣智伯就會更加貪婪,再向其他貴族要地,其他貴族就會聯合對付他,這叫“將欲取之,必姑與之”。后來智伯被貴族聯合打敗,魏桓子得到更多的土地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將欲取之,必先與之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行百里者半九十 | 《戰國策·秦策五》:“詩云:‘行百里者半九十。’此言末路之難也。” |
木本水源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昭公九年》:“我在伯父,猶衣服之有冠冕,木水之有本原,民人之有謀主也。” |
逆道亂常 | 唐 李公佐《謝小娥傳》:“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亂常之心,足以觀天下貞夫孝婦之節也。” |
卑諂足恭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五宗世家》:“彭祖為人巧佞、卑諂足恭而心刻深。” |
一視同仁 | 唐 韓愈《原人》:“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,篤近而舉遠。” |
同病相憐 | 漢 趙曄《吳越春秋 闔閭內傳》:“子不聞《河上歌》乎?同病相憐,同憂相救。” |
視微知著 | |
簡明扼要 | 毛澤東《黨委會的工作方法》:“講話、演說、寫文章和寫決議案,都應當簡明扼要。” |
連編累牘 | 清 魏子安《花月痕》第三回:“雖終日兀坐車中,不發一語,其實連編累牘也寫不了他胸中情緒。” |
時易世變 | 晉 魯褒《錢神論》:“當今之急,何用清談?時易世變,古今異俗。” |